导读:在目前的基层医疗资源状况下,要做到“首诊在基层”显然还需要下很大的气力。
12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通知,要求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的分级诊疗试点,开启分级诊疗从慢病管理突破的“路线图”。决策的正确性毋庸置疑,然而好的决策,能不能必然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那还得看执行!
今年4月份,国家卫计委就曾表示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口”启动2015年分级诊疗。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也明确“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这次国家卫计委出台的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路线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分级诊疗的突破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这类人群基数太大,而且发病主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健康教育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极大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健康指数甚至可以达到“痊愈”。而这些恰恰是基层擅长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可以说,做好了这些,才是避免造成财政资金“无底洞”的最有效方式。
然而,面对目前的基层医疗资源状况,要做好显然还需要下很大的气力。
一是基层缺乏大量的合格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
尽管新医改6年多来,国家一开始就将高血压病、糖尿病纳入慢病管理项目,但是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实际建立起的慢病档案难以谈得上“客观”,对新推出的“路线图”的实施帮助不大。而且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老百姓不大相信基层的医疗服务,因此也难以满足“基层首诊”的分级诊疗需要。
二是健康数据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各自为“站”,信息无法互联互通。尽管现在已经是信息社会,互联网非常普及,但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还是“孤岛”。
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懂信息化的不懂医疗,懂医疗的不懂信息化,影响了医疗服务信息化的推进;另一方面,一些从事信息化的“企业”自主构筑“信息壁垒”,之前已经建成局域网的医疗机构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各级权力部门受利益干扰“主导”而选中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官气”十足,服务意识差,也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三是基药政策不合理导致了基层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体化用药需求,致使患者下转难。
一者是由于缺人而导致的基层服务能力低,二者则是政策不合理导致的基层服务能力下降。如目前的基药制度,致使基层用药范围过窄,而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必须非常“个体化”,比如,即使是“左旋氨氯地平”,有的人对“施慧达”(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敏感,有的人对“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敏感,但是现在基层的基药制度往往不可能配齐各种药物,极大限制了临床用药的个体化。
针对以上三点,要使试点成功顺利,首先就要加大全科医师培养力度。在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立即开始招生;修改《执业医师法》,增加全科医学,使之与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并列为第五类。当然这些办法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慢病规范化管理培训。
其次,要积极改革人事薪酬制度,让优秀医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还要从顶层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并规范实施。
最后,改革包括基药制度在内的各种不利于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不能假借“八项规定”之名严禁“基层医疗机构发放的卫生津贴、加班补贴、绩效考核”等激励措施。
只有基层有了积极性,国家各种投入能够充分发挥效益,政策设计的“路线图”才能真正付诸行动。
文: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