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经过』
一个值班的晚上,我照样忙碌的处理着各种标本,一妇科医生打电话过来质疑我们一个血常规标本的结果,所以现在重抽血复查,希望我们尽快出报告。我查看了一下病人的结果,46岁的卵巢囊肿妇女,血常规基本正常,而血小板只有26×10 9/L,由于结果是已下班同事发的,所以我就先带着疑问处理了重抽的这支血,结果血小板竟然是187×10 9/L,结果确实相差很大。我立刻找出了第1支血,查看标本状态,并无异常,并且重新上机,结果还是26×10 9/L。满头雾水的我首先致电医生,询问护士抽血及病人情况,医生说病人只是卵巢囊肿,无其他症状,血小板应该正常,也无用药影响,护士也说抽血一切正常。所以,我还是把问题带回我们自己,我致电发单的同事,同事说当时觉得血液是正常的,也没有凝块,具体没印象了。于是,我查看了两次血常规的血小板直方图,第1次结果的血小板直方图不呈正态分布,锯齿样改变,报警信息:提示血小板聚集?我立刻给两支血都推了血涂片,才真正的找到原因。
第2支血的血涂片,血小板散在分布,数量较多,属于正常的血小板分布图,而第1支血的血小板镜下聚集现象明显,可在视野中找到3、4处团块分布的血小板,这才使我顿悟,原来是血小板镜下凝集引起的血小板计数减少,而这种聚集可能是由于采血速度慢,混匀不及时,多次穿刺等原因造成的,于是,我就致电医生解释了一下。
『分析与心得』
1、在血常规的分析中,血小板是最敏感的项目,造成血小板的假性减少的因素很多,采血不当、温度过低或者EDTA依赖性聚集是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重要因素。采血不当见于采血者技术不熟练,抽血时间过长,挤压过久,混匀不及时,血量过多等等,这些可从规范的抽血步骤中避免;EDTA-K2作为血细胞计数检测的抗凝剂,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配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而EDTA-K2在某些时候(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又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用其抗凝的全血在检测时,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这些现象可以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的血液或者非抗凝的全血进行检测可以避免;而在本文病例中,第1次血小板镜下凝集,而第2次血小板正常分布,可能是由于采血不当引起的。
2、血涂片对于血常规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大小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等都会对血小板的计数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血小板直方图提示异常信息时,及时推片观察,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了。
3、与临床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检验人员就应该充当着检验人士+医生+护士的角色,对于一个准确报告的发出,不仅要考虑标本的质量,仪器的状态,也要考虑检测结果是否符合临床诊断,所以,及时和临床沟通能把误差降到最低,使结果更准确。
卓惠燕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