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高用药安全是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临床使用中医师、药师、和护师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作为生产厂家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到一篇关于用药安全的文章,想起前段时间科里收住的1名先天性脊柱裂合并梅毒感染的患者,管床医生给予某药物(化学成分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240万单位肌注bid的医嘱。因为是首次使用此药,就和值班医生共同查阅了说明书,了解到该药的相关注意事项:使用前须做青霉素皮试;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禁止静脉注射,只能肌内注射等等。组织科里的护士学习后,就嘱咐责任护士遵医嘱执行该医嘱。
几分钟之后,责任护士过来反映:该药注射困难。原来责任护士小乔更换2次针头进行次注射,每次进针后均无法推注,拔针后就会发现针头堵塞。我接过注射器,发现药液为乳白色混悬液,更换针头后排气通畅无堵塞现象。就赶到患者床旁,先向患者致歉、解释,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立即推注即发现无法推注,无奈只好拔针,检查针头已经堵塞。怀着诸多疑问,再次查看说明书依然没有找到特别的说明!
打开百度仔细搜索该药才发现:该药为白色结晶状粉末,颗粒大,极微溶于水,且溶解后为白色浑浊状,易堵塞针头,注射技巧如下:1、药物现配现用,用5ml注射器抽取4ml注射用水沿瓶壁缓慢注入,拔出针头,缓慢旋转小瓶(避免剧烈震荡)至药物充分溶解;2、患者取坐位注射,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皮肤,抽吸全部药液于针管内,排净空气再抽吸0.5-1 ml注射用水,迅速进行深部注射,进针快,缓慢持续推药勿停顿。
这样做的原因如下:
1、该药溶解后为混悬液,颗粒表面粘度大,震动溶解药物时,由于颗粒间摩擦起电增多,颗粒表面带电引起絮凝现象增多,并且震荡产生的泡沫状药液抽入注射器后需反复抽动排气,活塞及针头处会有粗颗粒聚集成团,从而注射推动阻力增大并堵塞针头,采用旋转式溶解药物,颗粒之间摩擦减少,粒子带电减少,泡沫状药液减少,抽吸后再抽入0.5-1 ml注射用水,立即进针注射,减少药物在空气中暴露时间,针尖处药液浓度非常低,故堵塞现象减少。
2、选用7号针头在短时间内(不超过1.5 min)注射完毕,因为药物溶剂颗粒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颗粒堵塞针头。
3、患者取坐位注射,因为卧位注射时即垂直推注,由于重力作用,药液颗粒易沉积于针头,使针头堵塞,坐位时水平位推注,注射器内药物浓度基本一致。
至此才解开堵塞针头的“不解之谜”,思前想后,无法释怀:
首先管床医生,开具未使用过的药品时一定要充分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并与护士沟通,引起重视;
其次,临床护士遇到新药或从未使用过的药物时不能一味遵从医嘱执行,充分查阅说明书后再谨慎使用并注意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本次我科虽然按要求查阅说明书并和值班医生沟通,但在注射过程中却未发现注射技巧,多次注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最后,作为该药生产厂家,既然知晓该药注射困难这一现象,为何不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特殊告知,好提醒临床使用注意?
提高用药安全是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临床使用中医师、药师、和护师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作为生产厂家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譬如:药品说明书内容的及时更新;避免神似而剂量不同的药品包装等等!患者的用药安全,责任大于天,每一方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作者: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