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看病到底有多难?

2015-09-21


导读:澳洲医生少而休假多,导致看病难,排队长,引起许多人吐槽。

 

  笔者来澳大利亚读书一年了,常常听到这边的华人朋友谈论澳洲医疗的好与坏,喜欢者常常说:“这才是医院啊,这才是看病啊。”讨厌者也会吐槽:“终于知道啥叫看病难看病贵了。”于是也就常常关注比较。

 

  全民参与医疗保健系统

 

  谈到澳洲医疗就不能不谈到Medicare,Medicare是政府建立的医疗保健系统,全民参与,可以报销公立医院的门诊和住院费用,以及部分私营诊所的服务。

 

  比如来这边读书需要先办理海外学生医疗保险才能下签证(OverseasStudentHealthCover,OSHC),笔者的OSHC是在Medibank保险公司买的,可以根据Medicare国民医疗保险福利清单(Medicare Benefits Schedule,MBS)里的标准报销医疗服务费用和Medicare批准的药品费用,不过处方药有报销限额300刀。


  医药分家


  澳洲医药分家,医生开过药以后,拿着处方去药店(Chemist)买药就行,药房里专业的药剂师也会给你建议同样成分不同品牌的药,所以医生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此时不得不提一下,类似于国内小诊所的感冒万能处方(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左氧氟沙星/头孢+阿昔洛韦/抗病毒中成药),这边据说也有一种GP和药剂师最爱的万能神药Panadol,也就是对乙酰氨基酚,也是各种开,但澳洲药品局已经开始关注这种药的毒副作用,严格限制大包装和使用量。


  分诊制度

 

  澳洲看病采用分诊制度,小病都是去私立诊所,找家庭医生或称全科医生进行诊断(General Practitioner,GP),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医生病人彼此熟悉,医生往往负责病人一生的医疗和保健,这些GP对常见病经验丰富,独立开业,收入稳定,承担了澳洲整体高水平的基础医疗。当GP遇到处理不了的大病或者疑难病症,认为需要转诊,就会给病人开据转诊信,推荐到相关的专科医生(Specialist)进行诊治,如果没有一线医生的转诊信,医院和Specialist都不能接收病人,保证了有限资源(医院和Specialist)的合理配置。正是大量一线的GP分担了病人,保证了澳洲医疗体系的高水平运转,笔者研究所旁的皇家霍巴特医院,也从来没有见过国内那样人山人海的现象。


  看病时间太长


  但是,澳洲的体系也不是完美的,因为Specialist资源本身短缺,Specialist每年却可以享受很多的休假,而周末和夜间私立诊所的GP又通常不营业,而且GP也是需要预约的,所以急诊只能去公立医院,一些留学生关于急诊、门诊、手术排队或预约后等很长时间的吐槽也常常见于网上。由于接触病人有限,一些医生护士医技的熟练度也很值得商榷,笔者曾经做为一个研究的志愿者在医院献血,一位皇家霍巴特医院的护士在红外血管成像仪的帮助下,在笔者的两只胳膊上扎了半天,最后竟然说让我第二天早上多喝水再来。


  但是这些没有妨碍澳洲成为一个有着较高医疗保健水平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澳洲是个富裕人少的国家,人均医疗资源较多,医生待遇较好,愿意全心为病人服务;一方面则可能是澳洲医生的医疗意识和体系确有其先进性。

 

  笔者曾经在国内一家三甲医院轮转实习,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孟席斯医学研究所攻读科研型博士学位(Doctorof Philosophy-Medical Studies),因为参与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能接触到临床的病人和多发性硬化病人数据库,发现两边医生的工作状态和方式是存在一些差别的,除了医疗体系和制度上的区别,某些差别的本质可能还是循证医学与传统经验医学的区别,以及与循证医学相配套体系的建设水平差别,这方面我会另写文章,这里就不赘言了。

 

作者:陆明

 

阿联酋迪拜酋长长子为何猝死? 返回列表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病毒内部三...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