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处境为何如此尴尬

2015-11-27

导读:一些有能力的医生,在基层服务一段时间后便找机会报考到上一级公立医院或是应聘至民营医院,在那里,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薪酬待遇,都远比在卫生院强”。

 

  今天,《成都商报》一篇《乡医院人才流失两年无外科医生》的报道引发业界关注,读罢让人倍感心酸,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处境竟然如此尴尬!

 

20151127141741 6e14e


  不可否认,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由于相关配套改革没有跟上,资金虽然在向下走,医生却在向上逃离。


  这种普遍存在的“基层留不住好医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秘密”呢?


  乡镇卫生院该不该设“外科”?


  该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卫生院没有外科,一个“清创缝合”都做不了,小外伤也无法处理。这让老百姓很难接受,也无法理解。但从依法执业来看也只能这样,因为内科医生干外科医生的事不符合“规定”!


  但是乡镇卫生院就一定要设外科吗?显然没必要!一方面成本与安全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大的医疗需求。


  医患关系紧张,让医生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是没有外科医生,其他医务人员就不能处理小外伤做清创缝合吗?似乎也不完全是。


  本来,像小外伤清创缝合这样的事,正如老百姓所想,就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只要具有一般医疗常识就可以处理。但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医生宁愿少一事绝不会多一事。


  在“法律”的名义下,也就很自然地推了,这就像报道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讲,不是不愿治,而是真的“处理不了”,其真实心理就像该院工作人员所说的“(害怕)万一有啥子问题”。


  报道还反映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迫切的问题:全科医生在大家心理还没什么地位!报道全文都在强调没有外科医生、外科医生没设置或调走了。而我们的行政官员还停留在“继续积极研究如何招人、如何留人的办法和措施”,完全没想到基层更需要的是全科医生,笔者认为,如果不能改变思路,即使招的再多,也不大留得住。


  卫生院医疗服务不被患者信任是大事


  报道中还称,“采访当天,卫生院内无一名患者就诊”,这看似“采访当天”,实际上是常态。新医改之后,很多政策叠加确实极大损伤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基药制度的推行,让基层无药可用。很多老百姓经常使用的OTC药品,如克感敏颗粒、创可贴都从基药目录中消失了,使主要靠药治病的基层医生失去了“武器”,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


  二是收支两条线政策,剥夺了医院分配自主权,使院长失去了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医生多劳不能多得,特别挫伤骨干医生的积极性。只这两下子就能把优秀的医生逼走。


  而随着优秀的医生逃离,基层的医疗服务愈发不被患者信任,越没有病人医生技术越难以提高,越不看病人越失去了病人的信任,如此就走进了恶性循环。


  不合理的薪酬体系是留不住人的关键


  基层难有很大的事业发展,这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不过如果待遇有厚点倒也算补偿。


  然而现实情况是,越到基层不但工资不高反而越低。这也是基层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正如自贡市卫计委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科科长陈玉琼所说的“一些有能力的医生,在基层服务一段时间后便找机会报考到上一级公立医院或是应聘至民营医院,在那里,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薪酬待遇,都远比在卫生院强”。


  总之,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去解决优秀人才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不能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包括分级诊疗在内所有医改政策都可能落空!

 

作者: 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裁军 30 万:有偿服务全面停止... 返回列表 同学聚会上,他们竟然这样看待...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