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的急症病人该由谁来抬 急救人员还是空姐空少?

2015-11-24

  编者按 : 一位突发肠梗阻患者在南航经历生死 15 小时,再一次拷问着规范的院前急救制度。

  事件回顾:生死 15 小时

  22 日,微博网友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发文,讲述了乘坐南航的「生死经历」。该网友表示,他于飞机上突发肠梗阻,但落地后接近 50 分钟舱门才打开,而首都机场医院的处理也让人「寒心」。

  空乘和急救人员为谁该抬患者下飞机发生争执,患者最后自行勉强下旋梯爬进救护车。其中当事人表示「幸好我还活着,我可以指出这些急救的漏洞,希望由此遭遇的最后一个人,是我!」

  博文用了 7 个小节,两次「悲凉」的小标题 ,对这前后 15 个小时的生死一线,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怒和心痛——飞机落地后接近 50 分钟才开舱门,空乘和急救人员置患者不顾而为谁该抬其下飞机争执,半蹲半爬下飞机自行爬上担架,最后病情甚至严重到出现半昏迷和无意识状态,直到最后紧急手术才救回一条命。

  虽然是回忆文字,但字里行间依旧能感受到当事人在当时当下的绝望和无助。

  网友评论:争执背后或是制度缺失

  文章发出之后,阅读数已经达到 500 万 +,13000 多人转发,更有 7300 多网友在博文中发表评论,这篇长微博缘何赢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引发的社会思考和共鸣可见一斑。

  网友一:记者控诉对象很清楚,是处理飞机上突发症状的患者的制度有问题。

  这个制度一定得把患者的生命摆在最上,能用这个特殊制度让工作人员能大胆的出手相助甚至自作主张地提前开舱门,而不是在这种生命攸关的时候还让所谓的法律及工作守则限制工作人员的行动。

  一个国家的法律再完善,不重视生命都是扯淡。

  网友二:客观!赞!根源还是一个问题!一个救护车的标配和急救流程绝不是这个样子!

  网友三:因为责任不明确,才会出现空乘和急救人员相互误以为,这是你的工作范畴。

  在意见冲突面前,没有明确谁是主要的指挥者,应该听谁的,才出现争执,迟迟得不出一个统一意见。

  紧急的时刻,就应该只有一个做决定的声音,声音太多谁都抢着做决定,会浪费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将病人置身于更大的危险当中。

  最后,作为现场参与安全和急救的人员,漠视这样危重的乘客自己走下飞机,这是严重的工作疏忽。庆幸的是,没有因此而发生意外。

  快评:制度需建设 人心要修补

  急诊夜鹰认为,职业操守的丧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三方俱伤的结局。

  「这是一个典型的急腹症患者,无明显诱因,但是腹痛持续不缓解并逐渐加重,甚至进展到休克征象。此时院前急救措施并不多,关键是快速转运到合适的医院去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航空系统应急体系出了问题,和急救系统之间的衔接也有问题,甚至现场机组人员和急救人员都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从而造成一个三方俱伤的结局。以后这种事情仍会发生,在目前各方自成系统、拒绝沟通交流的体制之下,想彻底改观,很难。

  丁香园联系到一位有多年院前急救经验的资深急诊医生,他认为在该事件处理中,确实暴露了急救诊疗中的部分制度缺失,但就个体事件而言,「急救人员的责任很大」。

  因为「暂不管制度设计是否有漏洞,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患者至上的,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抬病人并不是什么事儿;在很多老的住宅小区,或是突发事件现场,也是掌握了急救知识的医务工作者,负责搬运病人。」

  而对于作者的长微博,最是那句「那些新闻,真都是假的!」最让人印象深刻,这里说的「假」,是指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的不一定都是温暖。

  暂且不论这是一时气话,还是事实真相,也不假设如果是心梗病人结果会怎样;事件中牵涉的人员表现出的「冷漠」也是事实,除了机制和设备上的规范,是否人心也需要修补下?

  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丁香园

人社部:加快推进全民参保登记 返回列表 检察日报:南航与急救人员推诿...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