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兜底才能鼓励见危施救

2015-11-18

  11 月 16 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 24 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明确:鼓励紧急现场救护。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新闻晨报》11 月 17 日)

  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2013 年,在武汉市武昌地铁 2 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2014 年 2 月 17 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 120 急救车到来之前的 50 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 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摔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有所顾虑,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或不敢伸出援手。

  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 5%。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 85%,法国为 40%,新加坡为 30%。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埋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这样的兜底保护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

  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埋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见摔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是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全面推进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返回列表 深圳:医生多点执业只需网上备...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