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耗材昂贵 外科医生很悲伤:在为耗材商打工

2015-10-29

  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展示该院在食管癌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其中微创技术成果最为抢眼,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使得食管癌治疗再也不必「开胸、开腹、开颈」三切口,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专家们却感到遗憾,因为虽然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却很难普惠。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席食管癌专家戎铁华教授在会上愤愤然说,微创术中用到的进口耗材价格昂贵,同种耗材甚至比一些地区贵 3-5 倍,加剧看病贵。「我们医生不断创新,是在努力用最低的代价令病人享受到最好的治疗。可我们这么辛苦,感觉却是在为手术耗材商打工。」

  「希望有关主管部门重视,管一管这个问题。」戎铁华、傅剑华等多位教授呼吁为进口耗材「挤水分」,给病人更多实惠。

  新快报记者随后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已不是医疗行业的秘密,近年来,不仅是医生,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就这一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技术

  开几个小孔就能治好食管癌

  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 20%,却有全球 50% 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因食管癌死亡的患者也占全球一半以上,广东的潮汕客家地区更是高发地。

  「为了减轻食管癌患者的痛苦,我们一直在微化治疗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所长傅剑华教授说,根治食管癌,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开胸、开腹、开颈」,三个大切口导致手术风险大、并发症严重,很多患者闻之失色。近年来兴起的腔镜手术,通过微小的几个操作孔做手术,能大大减少「三切口」带来的创伤,并减小并发症。

  近日在摩纳哥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食管疾病大会上,傅剑华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傅剑华欣喜地表示:「我们终于可以大胆地向广大合适的食管癌患者推广腔镜微创技术。」

  术中耗材昂贵

  比一些地区贵 3-5 倍

  技术是成熟了,但普遍推广却仍有门槛——创伤小的微创手术花费比创伤大的开胸手术费用还要高。据介绍,传统开胸手术需花费 5 万 -10 万元人民币,微创手术花费更高达 11 万—12 万元人民币,两者对比,「主要贵在手术所需的耗材上。」戎铁华说,腔镜手术的绝对耗材多,而且很多是进口,价格偏高,由此造成患者手术费用高,外科医生也感到很悲伤。

  「食管癌被称为『穷人癌』,患者多数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比较差,他们对价格尤其敏感。」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胸心外科四外科主任王继勇表示,食管癌微创手术使用的器械,尤其是效果比较好的进口器械,目前均不能报销,且同类产品的国内价格是发达国家、地区价格的几倍。

  「不止我们对此感到困惑,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生听说了也觉得不可思议。」王继勇说,在广州市三甲医院,食管癌微创手术使用进口手术器械的费用要 2 万 -3 万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的器械费用不到 2000 美元。

  傅剑华进一步举例,术中进口耗材「腔镜用切割缝合器」,中国内地的价格是中国台湾和美国的 3-5 倍,「这种耗材美国大概 200 美元一把,拿到中国卖 1000 美元左右。」

  「进口耗材对病号确实有好处,但希望价格能挤一挤『水分』,能为他们省一点钱。」戎铁华、傅剑华、王继勇等多位专家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 (进口耗材昂贵) 这个现状,应该想办法把耗材降下来。

  探因

  依赖进口 人有我无

  「进口医疗器械、耗材昂贵,在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责任并不在医院、医生。」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医调委主任王辉直言。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对药品及耗材实行集中采购,做了不少工作,但耗材支出还是年年看涨。患者意见大,医疗机构也不满意,政府有压力,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困局。也是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据报道,今年「两会」上,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张大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浙江省省级医院药品耗材使用量达到了 50 亿元,这些耗材中至少 90% 为进口耗材。」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也举了数字,2014 年该院医用耗材大概 2 亿元,导管、支架、吻合器等基本都是进口,尤其是导管。

  记者了解到,医疗器械依赖进口,是价格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 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显示,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进口额约占全部市场的 40%,约 80% 的 CT 市场、90% 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 的检验仪器市场、90% 的磁共振设备市场、90% 的心电图机市场、80% 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 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 60% 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

  这些进口医疗设备在我国的价格,普遍比欧美日等原产国价格高 50%~100%,如 TOMO 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 250 万美元,在我国则要 500 万美元以上。又如今年国内最新引进的纳米刀技术,一台机器美国卖五六百万元人民币,来到中国就要上千万元人民币。

  应对 提高医疗器械国产化比例

  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通过加快国产医疗设备的研究和创新等措施,降低医疗支出。

  2014 年 5 月 12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司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启动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并通过卫计委官网公告。遴选范围包括仪器设备、器械、耗材等 3 类。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遴选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在缓解「看病贵」问题上的一种实际措施。据悉,目前高昂的检测检验费用与医疗设备的采购、维护成本息息相关,一旦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大幅提升,相关费用有望缩减三分之二。

  层层销售 层层加价

  「中间经销环节多,层层加价、层层纳税,还有灰色交易的存在,都推高了医疗器械的价格。有关部门在进口医疗器材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管也显乏力。」王辉还指出,外资医疗器械产品在很多耗材上也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环节,不像国外那么透明,层层的销售渠道附加了相当大的产品成本。

  有业内人士描绘了这样一幅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销售过程中的利润转移线路图: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必须经过医疗器械公司。医疗器械出厂后首先要找自己的独家代理商,独家代理商再在不同区域寻找区域代理商,区域代理商再发货给省级经销商,省级经销商再在这个区域成立各级经销商,之后再经过招投标,才会进入医院。

  「器械每经过一级代理或一个环节,价格必然要增加一个比例,层层流通的结果就是层层加价,到病患者手中时价格和出厂价相差至少在 10 倍、20 倍,甚至 30 倍以上,最终埋单的是消费者。」

  王辉表示,在这些环节中,看似公平的招投标制度,又使进口医疗器械耗材的价格实现了飞跃,有的中标价甚至为代理商进价的几倍。查看几家外国医疗器械的招投标资料便可发现,仅在招投标这一环节,进口医疗器械就加价不菲。

  建议 实行高价耗材准入制度 并设最高限价

  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夏涛 2014 年就提交《严格限制「天价」医疗耗材准入》的议案,建议建立一个常设部门协调各个监管部门发挥职能。加大对医疗机构在医用耗材的采购、使用等环节的检查力度和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同时,实行高价耗材的准入制度,对于业务部门提出的新的高价耗材的使用需求,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包括使用申请、技术审查等。

  并建议物价部门根据材料及技术含量、原厂询价、收集国外价格信息等方式,借用对药品实行最高零售限价政策的办法,在保证合理的利润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指导价,并设最高限价,特别应该对进口医用耗材的最高投标报价进行限制。

  纪检部门应该参与招标论证及使用后的全程监管,以制度约束腐败,「对于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取消其参与医用耗材的采购投标资格,建立黑名单制度,让企业自行约束行为,健康发展。」

  「针对我的议案,相关部门有回复,也提及国家拟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但现实是,基本面没变。」10 月 22 日,夏涛回应新快报采访时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改观。」

  延伸

  医疗器械很昂贵 医务劳动价值却十分低廉

  「与昂贵的医疗器械、耗材、药品相比,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却远远得不到体现。」广东省医调委主任王辉对新快报记者说,时下,药品和医疗器械、耗材等按市场价来定,价格可以无限增加; 而医护价值则由行政命令来定,有的手术费、护理费 10 多年来未涨过价。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勇透露,神经外科所涉及的手术,患者一半以上都要开颅,难度高、风险大,除了需要医生绝对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有一支强大的精英团队密切配合,一个脑部切除肿瘤手术,大概需要 7 人缜密配合,工作 6 个多钟,医务人员不吃不喝待在手术台前,但手术费仅为 3400 元。

  越秀区居民李先生日前做了微创切除阑尾术,住院一天,他给记者展示的手术费用清单显示,术前各项检查费近 2000 元,术中西药费 2504.06 元,治疗费 3711.55 元,手术费 3235 元,其中,阑尾切除术 680 元,采用腹腔镜加入 800 元。在李先生缴纳的 11596.61 元费用中,包括多名医生、护士、麻醉在内的医护团队的劳动收入只占 27.9%。

  王继勇说,在广州市三甲医院,食管癌微创手术的手术费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别是 6150 元及 8200 元,手术需要三名至 5 名医生操作,但术中使用进口手术器械的费用却要两三万元,相比之下,医生的技术和劳动价值十分廉价。

  「压低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就逼得医生多看病人,才能达到稳定的收入; 又因为劳动价值低廉,某些医院通过大检查、大处方来收钱,加剧医患纠纷。」王辉表示,医生劳动价值应该得到体现,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医疗技术的提高上。

  推广「宁波规则」

  高值耗材招标降价成主流

  2014 年 11 月,国家卫计委召开专题会议,向全国推广耗材集中采购的「宁波规则」。业内人士预计,此举一旦全面推广开来,将对大量企业的利润增长产生巨大影响。

  据报道,两年来宁波运用这一规则实施四批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挤掉 1.624 亿元的水分,全部让利给患者。

  「宁波规则」以整个宁波市场的耗材用量为筹码,供应商资质入围由电脑程序打分说了算; 品牌遴选,由专家投票说了算; 成交与否,价格说了算。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又相互独立。通过这一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一轮轮谈判、淘汰,让质优价廉者成交。

  据报道,宁波规则实施两年,四次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降幅一次比一次大。例如,日前进行的第四批成交的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髋、膝关节置换配件三大类共 287 个产品,平均降幅 47.67%。

  医用耗材水分挤掉后,用量也直线下降,扭转了患者为此埋单,医院为此打工的不良局面,医院的成本支出与患者医疗费用出现双双下降的现象。

  国家卫计委规财司司长郑宏接受采访时说,宁波通过完备的制度设计确保质优低价者成交,成功破解了这一困局。全国大约有上千亿的医疗耗材市场,宁波的做法在全国推广后,将大大扭转患者为虚高耗材埋单的局面,也将大大减少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

  来源:新快报

「互联网+」未来实现微信远程... 返回列表 西宁:5 年实现中藏医医院全覆...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