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南京六合区人民医院为一名摔伤者做完 CT 检查,发现伤者有重大内伤隐情,但此时已经找不到病人。为了挽救病人生命,他们马上展开一场救人接力,病人最终得到及时救治。
类似的故事,名人白岩松曾讲述过,当年他父亲出差,在一个火车站,被广播紧急找人,原来是知情医生追到火车站,才得以避免一次生命危险。发生在那个时代,此事不一定成新闻,成为今天的旧闻后,却显得特别有价值,温暖人心。
「失联伤者」有幸遭遇「暖医」事件,主治医生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们不找到他,他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理所当然的动机,成就一段佳话。不过,「失踪伤者」逃不脱「医网恢恢」,是现行医疗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吗?是救死扶伤职业精神的水到渠成吗?
笔者也曾遭遇过「暖医」,至今心存感激。但在频繁的求医中,感受更多的仍然是,并非必需的住院,不给选择的检查,少有节制的使用狠药,不明就里的服从医嘱,时时被快速增长的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解除病人病痛和家属忧愁,很难成为就医的直观感受。医院机制与医疗理念及手段,整体被市场力量所扭曲。医生个体的职业良心,施医过程的人性亮点,对于虚脱的医患共同体来说,不过是偶尔的慰藉。这就是笔者不甘于「失联伤者」遭遇「暖医」的理由。
「失联病人」如果发生不测,或者各种当救不救,要么职业不允许,要么道德不饶恕。只有从体制机制和人性伦理上解决了「医生必须是好人」、「医院必须是病人的希望」,患者遭遇「暖医」才能成为常态,而不是新闻。那么,「暖医」自然会换来「暖患」,医患关系就有可能冰释前嫌,相互结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循环圈」。
来源: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