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创业:为何「翅膀硬了」还不敢飞?

2015-09-01

  有这样一群医生,他们有专家头衔、收入稳定,却在医院之外尝试创业。

  从拥有 300 万微博粉丝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离开北京协和医院开诊所,到广东「第三方医生工作室」高调开张,再到阜外医院医生牵头发起「体制内医生公司」获得千万级融资,原本在体制内的医生正加速脱离体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下,江西也有体制内医生跃跃欲试。

  医生多点执业逐渐放开后,越来越多医生从端着铁饭碗的「单位人」开始向真正的自由人努力转身。我省医生多点执业情况如何?他们创业又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本期江南新视野对此展开探讨。

  丢下「铁饭碗」走出体制

  李蕾现在是南昌一家民营医院运营副院长,14 年前,她还是一家公立医院护士长。2000 年左右就有人离开公立医院到深圳下海,那时她就有了最初的想法。

  当年,南昌市第五医院改制,一家公立医院完全交由民营医疗机构托管,开始招兵买马,在卫生系统刮起一场风暴。两年后,她也成了该院的一员。

  「2002 年,当时我在省城进修时,向第五医院投了一份简历,很快就接到院领导的电话。」李蕾说,此后,她正式离开公立医院,跳槽到民营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一晃就是 11 年。

  由于业务过硬,条件优秀,3 年前,李蕾正式走向院领导岗位,在一家民营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工作。

  「回过头来看当时走出体制的选择,的确是一种冒险。」李蕾说,她 18 岁从卫校毕业,在医院工作了 3 年,就当上了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公立医院,能当护士长就已经看到头了。」

  李蕾说,担任护士长后几年,她看到公立医院体制内的弊端:裙带关系多、晋升空间小、缺乏危机感。「现实的确是这样,我也不能去抨击这样的体制。」

  「我觉得民营机构自由度更大,更能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李蕾说,在民营医院,依从性更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荣辱观念更强,如果医院发展不好,关系到自己的前程。就好比在公司上班,就是一份工作,如果是自己创业,那就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投入感更强。

  转型是否真的一帆风顺

  江西宜春人程浩大学学的是中医,毕业后在一家中医院工作。然而,工作才一年多,他就离开公立医院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工作。「当初读大学时就感觉选错了专业,毕业后我不想再错下去。」

  程浩说,他性格比较外向,难以适应医院墨守成规、相对禁锢的环境。在公立医院,每天感觉像是在流水线上,有做不完的事情,周而复始。

  一个科主任可能要当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科室医生即便学历再高,业务能力再强,晋升空间也小,只有论资排辈「上位」。于是,他递交了辞职信,一张车票将他带去了广州。

  程浩说,当时没少被家人指责,并说他以后会后悔的。家人的担心一段时间确实应验了。

  转型起步阶段,由于业务量很少,提成也少,他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随着国家医改推进,药品销售已不再是暴利,有些小药厂通过兼并重组被「吞吃」,做医药代理也越来越难。程浩说,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初同从医院出来转型的人,现在有的又重新「回炉」到医院当医生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他们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程浩说,目前他还在坚守这份工作,期待能做大做强。

  多点执业仍是遮遮掩掩

  今年初,国家颁布《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最大程度简化多点执业程序,鼓励探索备案制。早在 2012 年 10 月,江西就出台执业医生多点执业新政,允许医生在 3 家医院「兼职」坐诊。

  来自省卫计委医管处的数据显示,目前主动公开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还不足百人,跟全省 5 万多名执业医师的总量比起来难成气候,有的医院无人问津。

  南昌一家三甲医院党办负责人表示,多点执业不同于偶尔出去会诊、「飞刀」,而是定期到其他医疗机构出诊,这就涉及「权、责、利」等多方面问题。目前,三甲医院的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再去多点执业,工作质量很难保证。

  「更何况,医院之间也存在竞争,你到另一家医院坐诊,带走了医疗资源、吸收了患者,势必会影响所在医院的效益。」

  记者向一家医疗机构副总咨询有没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兼职。「有,但不能透露姓名。」对方称,考虑到对方的意愿,目前这一合法的多点执业只能是「秘密」,心照不宣。

  一公立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公立医院医生业余时间少是一大原因。另外,担心医院变相施压,也是绕不开的问题。据了解,根据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生隶属所在的公立医院,晋升、评优等都要受原单位影响,大家都担心「枪打出头鸟」。

  必须打破体制藩篱

  江西中寰医院常务副院长邵卫中当年也是从公立医院体制内跳出来的一员,对于推出执业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他一度非常欣喜,认为这一政策能够带来「鲶鱼效应」,民营医院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但在向公立医院医生伸出「橄榄枝」后,他发现实际情况并没那么简单。一来是医院把医生当成「私有财产」,不放人;二来医生有顾虑,怕丢了饭碗。这道无形的藩篱没有冲破,多点执业就很难让医生有尊严地行医。

  「这种关系就像一根绳始终在牵着你,不可能让你到处『飞』。」李蕾说,多点执业对医生和患者都是受益的。

  在人满为患的大医院里,诊室内外是翘首以待的患者长龙,然而问诊三五分钟就结束。如果同样的专家到民营机构坐诊,可以花上好几倍时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甚至生活习惯,分析病情发生的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有些慢性病是不需要急着做手术的,通过科学调理合理用药就可以缓解,但公立医院可能会建议你做手术。」李蕾说,医生应当自由执业,但多点执业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其本质上都是政府管制,应该要打破体制藩篱,创新医生合理流动的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多点执业只是医生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的突破口,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是一项综合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支付制度、监管制度、法律法规支撑等。

  省卫计委医管处副处长梁斌表示,医生多点执业的受益方很多,比如病人、医生、下级医院和民营医院,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固定资产和人才资源都属于国家,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破解推行阻力,这样,多点执业政策才不会形同虚设。

  医生转型听「过来人」说

  南昌曙光手足外科医院常务副院长谢振军当年也在公立医院任职。

  他介绍,目前医生创业大概有三种模式:医生加入大平台来执业,像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有卓正、美中宜和、爱康君安大平台;第二种是以外科医生为主的医生公司模式,由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组织机构,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第三种是自己开诊所。不得不承认,江西敢于「下海」的医生仍是凤毛麟角。

  「『翅膀硬』之前先不要急于出来创业,练好一身真本事是关键。」

  转型成功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生创业,如果单纯想着如何解放自身,如何进行资本运作,最终结果必将是大浪淘沙。

  作为「过来人」,谢振军认为,目前虽然是创业时代,但医生创业的理想平台还不够多,「土壤」也不够肥沃,在实践之前,一定要认清形势,了解体制内外究竟有何不同,一旦明确,就要立刻去干,市场不等人。

  「医生创业内心要强大,因为创业有很多事情是体制内无法想象的,如果这时受到打击,需要睿智的大脑和大心脏。」

  谢振军说,「从目前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医生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符合政府所倡导和鼓励的方向,我相信未来医生创业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江南都市报

医改应遵循「一合三分」的路径 返回列表 协和:一名内科医生是怎样炼成...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