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8 月 19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旺消费促发展;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提升创业创新活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涵养就业潜力和经济发展持久耐力。
食品药品推行产品质量承诺制度
会议指出,做强现代流通业这个国民经济大产业,可以更好对接生产和消费,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坚决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路障」,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竞争,禁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收取不合理费用或强制设置不合理交易条件,降低社会流通总成本。
二要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方式,实施「互联网 + 流通」行动计划,鼓励流通企业发挥线下实体店的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推动实体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
三要创新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推行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制度,以农产品、食品、药品等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建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体系。四要完善流通设施建设管理,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创新投资、运营机制,优先保障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等微利经营设施用地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
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会议认为,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强调,一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在城市建设、社会救助、质量安全、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二要顺应潮流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支持,着力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建立市场化应用机制,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使开放的大数据成为促进创业创新的新动力。三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打击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
小微企业免税期延长
会议指出,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渠道、发展的生力军。继续实施定向调控,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大发力,可以为创业创新减负,让今天的「小微企」赢得发展的大未来。会议决定,在落实好已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一是从 2015 年 10 月 1 日起到 2017 年底,依法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 20 万元以内(含 20 万元)扩大到 30 万元以内(含 30 万元)。二是将月销售额 2 万元至 3 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由今年底延长至 2017 年底。综合新华社、中国政府网
现场
「不涉及国家秘密都应向公众开放」
自 2014 年 3 月将「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一「热词」。8 月 19 日常务会的议题之一,是讨论研究《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李克强总理强调,制定大数据行动纲要,要突出围绕「政府大数据建设」和「创造健康发展的大数据环境」这两项核心内容展开。总理的讲话重点凸显了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共享
平台互不连通只是「信息孤岛」
「目前,政府各部门已经建成了十几个数据平台,但问题是,这些平台相互不连通,只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李克强针对政府大数据现状说,「本来,信息的连接是最容易的,商业网站之间都是连接的,但我们各部门的数据就不行,我的网就是我的网,别的部门要用,就是进不来!」他还向有关部门明确要求:政府大数据建设,首先要实现所有部门的数据「共享」。
推动政府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一直盯着不放的问题。去年 7 月 25 日,他在山东浪潮公司考察调研期间,特意把相关部门负责人叫到身边「现场办公」,要求他们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与信息技术平台有机对接,建立统一综合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
在 8 月 19 日的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时,李克强重点强调:各部门的数据首先要实现「共享」。「什么叫『共享』?起码要有个连接,打开你的就能把其他的打开。共享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叠,那就要进行衔接,实现数据整合。」他说。
关键词 2:开放
政府数据有时「打架」
对于政府大数据建设,李克强谈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开放」。他说:「有一些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都应该向公众开放,以方便大家使用。」
李克强说,特别是一些与信用相关的数据平台,如果信息不共享、不开放,就会阻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从另一方面讲,相关数据的开放,也会倒逼政府数据发布的真实性和规范性。「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发布的数据,有时候会相互『打架』,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真实的。」李克强说。他要求,政府大数据建设不能仅仅「划一个概念」:「首先要把政府大数据的建设事情办好,给社会一个好的示范。」
关键词 3:安全
「大数据是大势所趋」
去年 7 月,李克强在山东浪潮公司考察时说,不论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大数据是大势所趋,是一个潮流。」
在 8 月 19 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安全」。他说,互联网等行业已经在不断创新、发展大数据产业。「因此,政府既要『扶持』,为大数据产业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又要『引导』、『规范』,保障信息安全。」
总理明确,要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打击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让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分享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制度和创新活力。
延伸
公开政府数据先要打破利益格局
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大数据」。据北青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这是自 2014 年 3 月「大数据」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第 9 次提及「大数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大数据」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述《纲要》强调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此前,李克强曾在 6 月 17 日要求「加快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开放共享」,一周后,6 月的最后一次常务会议上,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开展政务等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试点」。
城市建设、社会救助、质量安全、社区服务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大数据应用示范领域。这是李克强首次明确政务数据优先开放领域。
家国智库理事长、中国信息协会国家信息惠民专家委员会委员叶伟春告诉北青报记者,总理提出的「互联网 +」、「智慧城市」等行动计划也都有赖于大数据作基础。「互联网的效应是『加』,大数据的效应则是『乘』,大数据能够产生倍增效应。」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潘璠介绍,从 2012 年起,全球大数据搜索曲线陡增,大数据开发应用进入全球视野。据他了解,世界各国都开始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布局,比如新加坡就利用国内所有商场交易的电子记录计算 CPI。叶伟春也了解到,已有国家将数据行动计划作为国家战略,由副总理牵头推动实施,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不过,叶伟春指出,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政府数据要向社会公开,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目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多以数据涉密为由不愿意推动数据公开,而有技术、有能力、有意愿的机构想要做却很难获得政府数据。他建议确定一个统领数据管理的机构,打破部门利益。
潘璠也表示推动公开的前提是明确政府数据公开的负责部门,他指出工信部、网信办、发改委等多个国家部委目前都有涉及大数据,因此需要明确谁来牵头,细化分工,或者综合三部门职能另设机构统一负责。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