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糖尿病日”,有些艾豆觉得自己还是个宝宝,这种“中老年病日”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爱喝奶茶饮料、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这都可能成为你难逃糖尿病魔爪的诱因。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为11.2%[1],但患病群体的知晓率仅有36.5%[2],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人会患上糖尿病呢?
你会被糖尿病盯上吗?
糖尿病按发病原因可以分为4种类型⬇
1型糖尿病和先天性胰腺发育不良有关;
2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妊娠糖尿病大多是妊娠后造成血糖升高导致的;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服用激素类药、抗甲亢类药等药物有关[3]。
虽说糖尿病有不同类型,但2型糖尿病仍然是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4]。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成为2型糖尿病的下一个目标,尤其是以下这几类人群
有家族遗传病史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糖尿病有遗传倾向”是各国医学家达成共识的[5]。目前研究表明,如果你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么你也有一定风险患上糖尿病。
体重偏重
数据显示,当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时,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6],而超重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2. 8%,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8. 5%[7],所以说,体型偏胖的艾豆确实更容易得糖尿病。
爱吃甜食
喝奶茶、吃甜品虽然会让人心情变好,但如果长期嗜甜如命,血糖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升高。再加上现在的人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这就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了。
得了糖尿病的人最后怎样了?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慢慢侵蚀你的身体,那么得了糖尿病会有什么危害呢?
无法治愈
目前世界范围内暂时还没有能根治糖尿病的手段,也就是说从确诊那一刻开始,你就每日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严重时餐前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保证病况不会继续恶化。
全身性并发症
血管长期泡在糖水里会被慢慢腐蚀,血管损伤了,全身上下的器官组织也难以幸免,所以糖尿病会带来很多全身性的并发症,比如⬇
糖尿病肾脏病严重时,可能造成肾衰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失明;
糖尿病引发的下肢动脉病变,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足,甚至导致截肢;
糖尿病还会极大增加患者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冠心病,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这些慢性并发症是很多糖尿病患者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高能预警丨点击查看真实版糖尿病足
虽说糖尿病后期引发的系列并发症令人闻风丧胆,但糖尿病本身是一种慢性病,从检测到发病,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阶段、糖尿病并发症”三个发展阶段,而在“糖尿病前期”如果重视自我管理,是有可能将血糖逆转为正常状态的。
如何判断自己在糖尿病前期?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但其实很多人在糖尿病前期、甚至到了确诊都没有出现这些症状。有些患者在糖尿病前期反而有皮肤干燥瘙痒、视力变化、伤口久不愈合、频繁出现口腔问题等看似和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因此糖尿病的前期症状非常隐匿,想通过自行观察身体异常来确诊难之又难。所以艾豆们,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糖尿病非常必要!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份【糖尿病早期筛查小贴士】,请收好!
·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检测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是诊断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DM)的标准方法,也是确定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方法。
适用人群:可用于糖尿病的筛查,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筛查项目:于空腹及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进行抽血检测
临床意义: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已经将HbA1c纳入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和其他糖尿病早期筛查项目相比,HbA1c在检测前不需要空腹,而且就算在短期内因为生活习惯改变让血糖有了波动也不会影响HbA1c的检测结果,所以这项检测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较长一段时期内被检测人的平均血糖水平。
适用人群:可用于糖尿病的筛查及确诊患者的血糖监测,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诊断标准
筛查项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反映患者过去2-3月内平均血糖的水平
· C‐肽测定 ·
C‐肽测定可以用于早期的胰岛β细胞功能评价,主要用作特定人群的糖尿病筛查指标。
适用人群:适合有代谢综合症、冠心病和极度肥胖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
筛查项目:于空腹及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进行抽血检测
临床意义:用于糖尿病分型检测,但是不受临床胰岛素用药影响
最后还得提醒大家,糖尿病暂时无法根治,目前仍以自我管理、控制血糖为主。所以艾豆们,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测血糖,我们对待健康,永远不要心存侥幸。